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4-11-29 18:06:46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是需要重视的。对于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和教师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的,下面是学大为大家提供的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的相关技巧。

在当今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大路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大约有3.4亿,椐保守统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一32.0%,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儿童青少年出现了,行为问题、心理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无意的忽视:

剧烈的社会变革和经济迅猛发展等变化儿童的影响是由家长和家庭成员间接传递来的。年轻的父母们因忙于事业而忽视了亲子间的交流,这称为“儿童忽视”。这种忽视造成儿童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满足。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在以后不良的社会或情感反应。行为失常或变态。学习能力降低、难以建立和维持满意的人际关系。在正常场合出现异常的行为和情感,时常被消极情绪和不幸的感觉所缠绕,出现许多躯体症状倾向,厌学、出走、吸毒、自残及自杀等。

案例一:自闭症儿童

某男孩6周岁,有严重的自闭症,在幼儿园一整天的活动中,几乎从不开口说话。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即使老师提问他,并对问题答案给予许多明显的语言和动作提示,他也一声不吭。课间,很少离开自己的座位到外面玩。从不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活动,手脚协作能力很差,跳绳从未成功跳过一下,一些小朋友悄悄对我说:“老师他是哑巴”,从来不说话的,我试探的问其他小朋友:“你们请他一起玩游戏,好吗?”小朋友说:“以前我们请过他一起玩游戏但是他每次都不理人,现在我们都不喜欢跟他玩了。”

我友好的尝试跟他接近,主动跟他一起玩,跟他说话,小男孩并没有怕生的表现,没有排斥表现,甚至有时抬头对我笑,但从来不与我说话。圆里的老师说:这为小男孩还有语言障碍说话模糊不清,刚进幼儿园时,不但不说话,也不听老师指令,经过长期的努力,现在可以按老师的指令行动了,有时侯在老师的教导下,还可以说几个单词,但很少成功。

通过家访,得知小男孩的父母至今仍两地分居,父亲是个生意人,母亲是个教师,家庭经济条件相当优越,小男孩2岁前由祖父母抚养,2岁后跟在父亲身边,一直上幼儿园才到母亲这里,小男孩的母亲对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对儿子的自闭症深感疑虑,尝试过许多矫正的办法,但收效都不大。

案例二: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儿童

某男5岁,非常好动,上课时根本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坐位搞小动作;要么跟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老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很快又会故态复萌,平时常常以打,踢,推咬,威胁等方式攻击其他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的比较霸道,常常跟其他幼儿枪玩具,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幼儿合作,几乎每天都回受到教师的处罚。一些小朋友说他经常打人,不喜欢他玩,这个男孩的接受能力较差,作业很马虎,我主动跟他玩跟他说话,他表现的很开心,还主动和我分享玩具,常常缠着我,但好动的行为收敛不多,老师说他可能有注意力不集中缺陷和活动过度行为问题,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因为班上的孩子较多,老师无法分出较多时间和精力去要求他。只要他对教学活动影响太大,一般任其自由。

在与教师访谈,家访中,得知男孩子的父母在香港,抚养他的是姑妈姑父,姑妈曾在一家中学做老师,已退休,现在一家公证所做公证员,姑夫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姑夫为人性情温和。平常对男孩教育过问不多,管教的任务主要由姑妈来做。男孩四岁前一直由姨妈抚养,姨妈对他很纵容,不管合理不合理总是满足他的要求。使这个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无法无天,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发脾气,仍东西,甚至离家出走。

来到姑妈家后,姑妈对他要求非常严厉,对他提出的要求合理就尽量满足,不合理,不管他怎样吵闹;发脾气,也不理不睬。对他的一些过激行为,常会严厉的责骂甚至体罚。因此,男孩对姑妈一直又怕又依赖。男孩的父母每四个月回来大陆探望儿子一次。男孩常向父母告姑妈的,但是父母也赞同姑妈的管教方式,不加理睬。男孩每次与父母团聚都很开心,缠着父母不放,如果他看到父母对其他小朋友亲热点,他会非常不满。姑妈说她对管教这个孩子已筋疲力尽,有种受挫感。

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以上案例的两个孩子由于种种原因都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虽然两个孩子的抚养人都很爱孩子,但这种爱毕竟代替不了父母的爱。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别角色的扮演,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孩子可从父母的互动方式中,了解两性的互动方式。并认同模仿同性父母的行为。如果孩子处于不理想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产生拒绝认同或认同错误的角色等。认同方面不正常的现象。如此往往造成行为上的不协调或是心理上的不平衡。

案例一,先由祖父母抚养,再由父母抚养,最后与母亲生活,由于祖父母;父亲,母亲的三个生活环境中的语言不同,孩子不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过着动荡的生活,结果导致孩子语言障碍和缺乏安全感,而由于语言障碍使儿童不善于与人交往,心中产生自卑,环境适应能力差,社会性行为受到阻碍,从而形成孩子畏缩,孤僻的性格,慢慢把自己封闭起来,最终造成自闭症。案例二、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乏母爱,使孩子的心灵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为引起别人的更多的关注,而常常做一些反社会行为。

我国一项14个省25个市的调查表明:我国3一6岁儿忽视率为28%;单亲家庭忽视率最高为42.9%;主干家庭忽视率最底的42.9%。在我国儿童忽视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2、过度的重视:

父母们为了让孩子在以后能够应付社会竞争的压力,对孩子抱以过高的期望,强迫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培训班。占用了孩子们大量的游戏、自由活动、睡眠的时间,造成“当代孩子无童年”的怪现象。

案例:

1、小明平常在幼儿园有三个晚上要上才艺课,周末回家家长还要带着他去溜冰、画画、每天再练四十分钟的钢琴。每到周一回到幼儿园的时候,他总要说的一句话“老师,我喜欢在幼儿园,不喜欢回家,在家老要上课。 从孩子简短的几句话中,我读出深深的无奈和微微的反抗,设想:随着这个孩子的渐渐长大,他所面临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最终他回怎么做呢?

请看一个二年级孩子的周安排:

周一至周五:上午:早6:30起床;7:30到校;上午四节课后吃午饭;下午:1:30上课,上2节课;再补习2节课;下课到家5:30。到家立刻做作业直到吃饭;饭后继续做到10点左右,睡觉则一般在10:30以后。周六日更忙,到社会补习班:奥数、外语、语文、钢琴、书法、美术、试唱练耳和珠心算班、提高学习能力培训、游泳、轮滑等。他的每次培训监护人多达4一6(我问这个孩子:“你同学都向你上这么多班吗?”他说:“差不多都上!”。问他最想做什么?你们猜,他的回答是什么?可他的回答是:“退休”,同时一本正经的仰望着对他期望最高的姥姥和姥爷他还有多少年和他们一样退休?认真的回答。当时在场的4位家长都很吃惊了,并为此回答而感叹,叹气和苦笑。

只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情绪因素、个性因素、是教育上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直到当这些孩子都走向社会时,做父母的才猛然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的负面影响接踵出现。主要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他们不懂得应当如何做事,怎样做人,在与人交往中屡屡碰壁。日积月累,到最后使他们常常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不会与人合作,人际关系不够和谐;在学习和活动中,缺乏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在困难面前心理失衡,往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遇到挫折就会垂头丧气,甚至痛不欲生。在进入新的环境时情绪非常焦虑,适应新环境漫长而困难。问题虽然出现在这些青少年的身上,但寻找这种现象的根源却在家长,学校和传统教育观念引导上。

在西方的心理学的研究中,这方面的研究已有所进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教育学院的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就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的智能至少有以下七个方面组成:

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这七种智能又可分为两大方面:前五种为学习职能;后两种为社会智能。90年代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沙洛维等人,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进一步丰富,增加了情感智能的概念。所谓情感智能主要指如何认识和调整情绪,进行自我激励,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人生的成就不仅取决于学习智能,社会智能才是事业成功、人际关系和谐和家庭美满的关键。这些认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怎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呢?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

社会适应能力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国际公认的诊断和评估儿童精神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国内外相关方面的追踪调查研究,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水平与成年以后步入社会各方面发展有很大相关。创造适宜的环境,进行良好社会性培养,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应该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刻开始,

孩子一旦降临到世上,社会性的交往就开始了。刚开始是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进行小范围的社会交往,他会对大人的各种反映做出响应的回应,这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萌芽阶段。当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后,随着和小朋友接触的机会越加频繁,孩子的社会性交往、社会适应能力进入关键性发展阶段。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自立、自信、自主的环境,为他的成长提供宽松的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孩子以后一步步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不断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尝试来积累步入社会的经验,从而为以后成功进入社会交往奠定基础。

创造适宜的环境,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好模仿是孩子的主要特点。家庭是孩子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环境之一。家庭成员的一举一动会对孩子产生耳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的影响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轻松的家庭氛围中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的启蒙是一个孩子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总结一些成功的经验,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满足儿童的合理需要,敢于对其不合理需要说不。

儿童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饮、游泳、睡眠等生理上的需要外,还有心理的需要,如安全、爱抚、求知、独立、自尊好奇等等。对于儿童正常的,合理的需求,应尽可能使他们得到满足。不仅在家里,就是在家庭以外的各个环境也应创造条件满足儿童的各种合理需要,使他们心情愉快,活泼开朗。这样的孩子就不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但是过分溺爱孩子或者对孩子教育不当,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会使孩子长期处在不正常或是说“不平等” 1特殊环境里,产生种种不合理的特殊需要,如:调食;饮食起居

随心所欲,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服从别人的合理要求等等。一旦环境发生变化,这样的孩子就难以适应。来自儿童发展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由祖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或经常受家庭溺爱的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需要比正常家庭环境成长的孩子要多用至少3个月的时间才能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和小朋友无法友好相处、攻击性强、不合群、自理能力差等。在适应集体生活以后,还回出现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困难,在集体生活里很孤独等等。

要改变孩子的这种状况,应该以正确引导为主,多给孩子一些正面刺激。但尽量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一是可以保护孩子的视力;减少视觉疲劳的机会;二是电视上太多的视觉形象,使孩子的想象力的发展受到阻碍;应该充分发挥孩子听觉的作用,利用听觉促进孩子的发展。为丰富孩子的想象创造条件。更好地发挥孩子的听觉作用,可采用的方法也较多,比如说听故事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听故事既可以有效的增进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又可以让孩子的思维在美妙的故事情节任意驰骋,在不知不觉中想象力的发展得到较好的培养。性情也得到良好的熏陶。

(二)鼓励引导儿童多参加社会集体活动

儿童不仅是家庭的成员,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长大后要与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和谐地生活、劳动,因此家长应让孩子从小多接触社会,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他们主动和别的孩子多交往。孩子们在一起,有共同的愿望和兴趣,知识水平,能力高低也基本相当,相互间容易培养互动互爱的感情。他们一起活动时相互制约,对培养自制力很有效。

有不少家庭主张让儿童学习一 项和几项特长技能,在周末带孩子出入各种特长班。或让孩子必须每天保证一定的谈钢琴,画画的时间,而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听故事等却由于家长的工作太忙,无暇抽出多余的时间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玩等,儿童积极积极活动的愿望受到限制,性格也变得紧张、内向、敏感。椐精神卫生中心研究室调查,在追求升学率比较突出,鼓励学生埋头读书的学校和家庭中,孩子患“适应不良”精神方面偏异症的比例较高。

(三)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亲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心态和想法

家长要主动找机会和孩子进行互动交流,随时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这对营造亲字间宽松的心理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孩子年龄尚小,还不能用语言很好的组织他所经历的事情,这些都回增进交流的困难,怎么办呢?如果家长能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就会容易的多。但所谓的讲故事,不是把故事放给孩子听就算了,而是一边听故事一边和孩子进行身体和心灵的交流。听完故事家长有针对性地根据故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在孩子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既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情节,家长又可以通过孩子对故事的反应来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为以后营造理解、温馨、轻松、互动的家庭环境奠定基础。

(四)细心引导儿童顺利渡过生活的转折阶段

首先,父母教师要明确:儿童一时不能适应新环境是难免的,孩子进入幼儿园是他们生活环境的一大转折。幼儿园里一切环境都是陌生的,教师、小朋友是陌生的,教室是陌生的,甚至桌椅碗筷都是陌生的;他突然得不到祖父母、外祖父母、爸爸妈妈对他独自一人无微不至的关注,他不能像在家里一样一人独占所有的玩具。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因此而产生种种异常行为。对此,父母、老师不能简单粗暴对待,或流露出厌恶的情绪,甚至惩罚他们。而要加倍爱护,关心他们,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细心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找出问题的症结。其次,要采取具体的办法帮助孩子尽快熟悉新环境,如:通过故事让孩子明白自己这样做会让别人感到不高兴的,是不对的;让孩子尽快在新的环境里结识小朋友,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陌生感;事先作一些介绍和各种准备工作,让孩子心理上有准备,不至于在突如其来的变化中慌了手脚。

(五)发挥故事的引导作用,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调查显示,听故事是孩子最喜欢的事情之一。故事会有效的减轻孩子的精神紧张状态,在听故事时孩子的兴奋点最高。良好的故事情节会在孩子的行为交往中迁移,加上孩子天生好模仿的天性,容易使孩子根据自己喜欢的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更具有亲社会性。自己往越来越受社会欢迎的方向靠拢。

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关乎其一生的发展,上文学大为大家提供的是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技巧,希望大家了解。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