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春秋、战国时期有几次大的战争?

时间:2016-11-16 11:38:40

晋卿争权之战

周敬王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497年—前496),晋国卿族之间于国内(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带)进行的争权夺利的作战。

春秋中期以后,晋国公室衰微,政权下移。赵、韩、魏、知、范及中行氏六卿主政,屡为把持权力而起争端。晋定公十五年(周敬王二十三年)六月,赵氏发生内讧,宗主赵鞅囚禁同族赵午,随后杀之。赵午之子赵稷与家臣涉宾据其封邑邯郸(今河北邯郸)反叛。赵鞅派司马籍秦率军围攻邯郸。七月,与赵午有姻亲关系的范吉射(士吉射)、荀寅(中行寅)二卿士攻打赵鞅。赵鞅战败,退守其封邑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范氏、中行氏遂围攻晋阳。十一月,韩简子(不信)、魏襄子(曼多)、知文子(荀跞)奉晋定公之命起兵,攻范氏、中行氏。二氏兵败,荀寅、范吉射逃奔朝歌(今河南淇县)。十二月,赵鞅自晋阳入晋都新田(今山西侯马西),与定公及韩氏、魏氏结盟。次年春,赵氏又与知氏结盟。夏,晋军围朝歌。二氏族党率狄族军袭新田。晋军释朝歌之围救援新田,狄军败走。随后,晋军败范氏、中行氏军于潞(今山西潞城东北),再败范氏军和前来支援的郑军于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赵、韩、魏、知四氏与中行及范氏因争权而引起的内战,暂时停止。

晋卫郑等攻宋之战

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晋、卫、郑三国及伊洛、陆浑、蛮氏之戎的联军进攻宋国(今河南东部一带)的作战。

周定王十九年(588)、二十年,位于中原腹地的郑国连续两次发兵侵占其东南邻国许国(今河南许昌东)的土地。当时,郑、许两国均依附于楚国。故许灵公率先赴楚,状告郑伯,并在楚共王面前与郑悼公争讼获胜。恼羞成怒的郑悼公归国后,决定投靠楚之宿敌晋国,派郑公子偃赴晋求和。晋景公即遣大夫赵同与郑悼公在晋地垂棘(今山西潞城北)举行盟会,两国正式媾和。冬,致力于重振昔日霸业的晋景公因郑归顺晋,遂召集齐、鲁、宋、郑、卫、曹、邾、杞八国国君在郑邑虫牢(今河南封丘北)盟会,借以维持晋在争霸中的地位。会后不久,晋景公欲再会渚侯,遂遣使通告宋、郑等国。当时,晋、楚两强势均力敌。宋共公深恐诸侯再度会盟会激怒楚国,祸及宋国,遂以内乱为由,回绝了晋国的邀请。晋景公对宋此举极为恼火,遂于次年(即周简王元年)春,命大夫伯宗、夏阳说领兵会同卫、郑两国及伊洛、陆浑、蛮氏之戎的军队进攻宋国。联军入末后,遭到宋军顽强抵抗,无功而返。

晋文公图霸中原之战

周襄王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公元前636—前632),在晋楚争霸战争中,晋文公为夺取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战争。

春秋中期,齐桓公死后,齐国因内乱失去继续称霸的实力。中原诸侯亦随之陷入群龙无首之境。实力强大的楚国乘机向黄河流域扩展势力,相继控制了郑、陈、随、鲁、蔡、曹、卫、许等中小诸侯国,并击败企图称霸的宋国,大有入主中原之势(参见《泓水之战)。当时,除楚国外,东方的齐国、西方的秦国和北方的晋国是几个实力较强的国家。但,齐已无争霸之力;而秦偏处西陲,方致力于向西拓展势力,无暇它顾。因此,只有晋国能担当起阻止楚国称霸中原的重任。晋历经晋武公父子的苦心经营,兼并了今山西中、南部诸国,扩充了实力,又占据了今陕、晋、豫之间的三角地带,从而走出封闭的地域,奠定丁参与中原政治、军事活动的基础。十七年,流亡在外19年.备尝险阻艰辛的晋公子重耳归国继位,结束了群公子争位的混乱局面(参见晋重耳争位之战)。晋文公任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先轸等人,确立了对内修明政治、富国强兵,对外尊崇王室、联络齐秦、抑制荆楚的争霸方针。为此,晋文公改变世卿制,设立由国君任命卿士的制度,广招贤能之上,削弱公族权力,开农田,兴水利,轻赋敛,奖农商,使晋出现厂“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十八年春,晋文公亲自领兵勤王,平定周王子带之乱(参见晋平周王子带之乱),使晋在诸侯中威望大增,并因此从周襄王那里得到具有战略意义的阳樊、温、原、攒茅四邑。同年秋,晋发兵南下助秦攻打楚之附庸鄀国,借以对秦表示友好,并诱导其南下抗楚,可谓一举两得。对于东方的齐国,因晋、齐之间有楚之与国卫国相隔,故仅可在政治上相互呼应。晋之迅速崛起,使宋国于十九年秋叛楚从晋,致使晋、楚两国在该地区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楚庄王于二十年冬亲率楚、郑、蔡、许等国联军围攻宋都商丘,企图征服宋国,进而定霸中原。宋成公遣使赴晋求援。晋文公听从大臣建议,决定以此为契机,打击楚国的势力,独霸中原。为此,晋文公将二军扩建为三军,选拔良将,积极备战。自二十一年初至同年四月,晋文公亲率晋军运用联齐、秦,和曹、卫的外交策略及避敌锋芒、诱其深入的后发制人战略,在城濮决战中重创楚军,取得争霸中原的决定性胜利(参见城濮之战)。五月,晋文公召集齐、宋、鲁、蔡、郑、卫、莒、陈等国之君在郑国践土邑(今河南原阳西南)举行盟会。周襄王亦亲莅践士劳师,册封晋文公为侯伯,统御诸侯。

楚攻吴鸠兹衡山之战

周灵王二年(公元前570),楚令尹子重率军进攻吴国鸠兹(今安徽芜湖东南)、衡山(今安徽当涂东北)的作战。

吴国是西周时周太王之子太伯、伯雍创建的小国。春秋中晚期,吴发展成为长江下游地区实力最强的国家。当时,中原北方的晋国与江汉流域强国楚国为争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正展开激烈的较量。为削弱楚国,周简王二年(584),晋景公遣逃亡在晋的楚大夫申公巫臣赴吴,游说吴王寿梦联晋抗楚,并传授吴军使用战车及排兵布阵之法。晋之建议与吴王西向夺取楚势力范围的企图不谋而合。此后,吴通过一连串的武力征讨,将原归附于楚的东方蛮夷纳入其控制之下。吴因此国力大增,并开始了与中原各国的密切交往。周灵王二年春,为遏制吴势力西进,楚共王遣令尹子重率精兵东进攻吴,取其西部鸠兹邑,进至衡山。随后,子重命大夫邓廖率精锐车兵300人、步兵3000人向吴纵深挺进。吴军设伏截击,大败邓廖军。邓廖被俘,其属下除车兵80人、步兵300人逃生外,余皆被歼。不久,吴发兵西进攻楚,进行报复,取楚东部重邑驾(今安徽无为境)

笠泽之战

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在吴越争霸战争中,越军在笠泽(又作囿,今江苏吴江一带)击败吴军的一次著名江河进攻作战。

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吴王夫差率军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勾践被迫请和,臣服于吴。此后,夫差恃胜而骄,急欲称霸中原,连年对外征战,对越不加戒备。勾践则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积聚力量,伺机灭吴。三十八年,勾践乘夫差率师北上与诸侯会盟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之机,发兵攻袭吴都吴。四十二年,越又乘吴连年天灾、兵疲民饥、军队分散的有利时机,再次举兵攻吴。三月,勾践率军5万进至笠泽江南岸。夫差闻讯,仓猝起兵至江北抵御。两军夹江对阵。越王勾践先从左、右两军中抽部分兵力为左、右句卒,于黄昏时进至上、下游五里处,夜半渡江,战鼓齐鸣,进行佯攻。夫差误认为越左、右两军渡江夹击吴军,慌忙命左右上、下两军迎战。勾践乘机率三军主力,偃旗息鼓,潜涉渡江,出其不意地向吴中军发起突然袭击。吴中军大乱败退。其上、下两军不及回救,亦随之溃逃。越军乘胜猛追,再战于没(今苏州南郊外),三战于郊<今苏州城郊),均大获全胜。此后,吴国更加衰落,其霸业亦随之告终。

令狐之战

周襄王三十三年(公元前620),在晋秦争霸战争中,晋卿士赵盾率军在令狐(今山西临猗西南)击败秦军的作战。

周襄王三十二年,晋襄公亡。晋国卿士、大夫多主张废黜年幼的太子夷皋而另择新君。当时,襄公庶弟公子雍在秦为质。晋卿赵盾遂命大夫先蔑、士会赴秦迎立公子雍。后因襄公夫人穆嬴的一再请求,赵盾等改变初衷,于三十三年春拥立夷皋为君,即晋灵公。秦康公不知晋已另立新君,派兵护送公子雍返晋。赵盾闻讯,率军拦截,进至堇朋(今山西临猗东),稍事整顿后,在夜幕掩护下,悄然南进,对已进抵令狐的秦军、发起突袭。秦军无备,大败而归。晋军乘胜追击至刳首(令狐附近)方止。

鲁堕三都之战

周敬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98),鲁军强行拆毁“三桓”私邑邱(今山东东平东)、费(今山东费县西北)、成(今山东宁阳东北)的作战。

春秋中期以后,鲁政权不断下移,被称作“三桓”的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三族之家臣势力渐强,经常以下犯上,或以其控制之邑为据点发动叛乱。为防止家臣据“三桓”之私邑反叛,这年夏,鲁司寇孔丘建议定公拆毁“三桓”私邑邱、费、成。是时,“三桓”之家臣势大震主,故此议亦得到“三桓”的响应。叔孙氏首先率军拆毁邱邑。季孙氏欲毁费邑。费宰公山不狃与叔孙辄率众反叛,袭鲁都曲阜(今山东曲阜东),鲁定公出逃,躲进季孙氏之宫。鲁司寇孔丘命大夫申句须、乐颀率军反击叛军。费人溃退。鲁军乘胜追击,再败其于姑蔑(今山东泗水东)。公山不狃、叔孙辄逃往齐国,费邑遂毁。孟孙氏欲毁成邑,成宰公敛外父以成邑系边防重镇、宗室屏障为由极力劝阻。孟孙氏听从其议,遂不毁成邑。同年十二月,鲁定公率军围成,攻而未克。

晋、秦麻隧之战

从肴之战(公元前627年)至麻隧之战(公元前578年)五十年间,晋、秦两国不断冲突,大小十余战,影响较大的有公元前620年的“令狐(今山西临猗县南)之战”、公元前615年的“河曲(在今山西风陵渡附近)之战”、公元前594年的“辅氏(今陕西省大荔东)之战”等。这些战役,多是晋胜秦败,表现了晋在晋、秦斗争中始终居于上风地位。晋、秦麻隧之战发生在周简**年(公元前578年),是晋景公霸业的持续。晋自肴山战役以后,霸业受到秦、楚联盟的困扰,陷于对秦、楚两面作战的被动地位。所以,在灵、成二公时,霸业中衰,楚在中原占了支配地位。至晋景公时,采取了几项新的部署:其一,消灭赤狄,改善了晋国的战略地位;其二,在鞍之战(公元前589年)中战胜齐国,打破了齐楚联盟,逼迫齐国向晋靠拢;其三,派巫臣通吴,联吴制楚,在楚侧翼扶植它的心腹大患;其四,拆散秦、楚联盟,以便各个击破。其中,前三项部署,景公已经完成。中原战略形势已向有利于晋国方向发展。

周简王四年(公元前582年)冬,晋景公主动释放楚国战俘钟仪,让他回国为晋通好。楚共王也派公子辰回报晋国,“请修好,结成”。次年春,晋又派大夫籴茷至楚回报公子辰之聘。一时,晋、楚之间出现了媾和的局面。但这年五月,晋景公忽然病故。不过,厉公继立后仍奉行和楚政策。周简王六年,宋大夫华元利用晋、楚两国的愿望,促成晋、楚两国的和议。次年五月,晋大夫士燮会楚大夫公子罢、许偃,在宋国西门之外结盟,形成了晋、楚间第一次和局。晋大夫郤至至楚,楚大夫公子罢至晋,互相聘问。

晋、楚的和局,实质上是晋国拆散秦、楚联盟,实现各个击破战略的一部分。正当晋、楚两国间谋和的时候,晋厉公也对秦作出了和平试探。两君曾约定在令狐(今山西省临猗县西)相会。这年冬,晋厉公先至会所,而秦桓公不肯渡河,仅派大夫史颗到河东与晋侯结盟。晋也只好派大夫郤犨到河西同秦伯结盟。秦国对这次结盟并无诚意,归国后秦桓公即背叛了令狐之盟,并联络楚国和狄人共谋伐晋。楚共王拒绝了秦的要求,并向晋国通报了情况。晋见秦、楚联盟有了裂痕,立刻抓住时机,专力西向对付秦与白狄。晋、秦麻隧之战就在这个背景下爆发了。周简王七年秋,秦人约白狄攻击晋国,晋在交刚击败白狄。次年,晋厉公即一面派使者征集诸侯军队,准备伐秦;一面在四月五日派吕相(即魏相)赴秦,宣布与秦断绝关系。其说辞是迄今所见春秋史上最长的一篇外交文告,也是一篇讨秦檄文。该文文笔犀利,语言生动,它历数晋、秦两国之间数十年的积怨,把责任全推到秦国一边,把秦国描绘成三心二意、背信弃德的国家。在政治上,它起到了动员诸侯参与伐秦的作用,也使楚国失去联秦、救秦的理由。这篇文告充分显示了晋国君臣在政治与外交斗争中的高超智慧。

五月,晋厉公率晋军并齐、鲁、宋、卫、郑、曹、邾、滕八国联军直压秦境,拉开了麻隧之战的序幕。

晋厉公亲统晋国四军:中军将栾书,中军佐荀庚。上军将士燮,上军佐郤锜。下军将韩厥,下军佐荀罃。新军将赵旃,新军佐郤至。郤毅为厉公驾驭战车,栾针做车右。加上齐、鲁、宋、郑、卫等八国联军,组成强大兵团,直抵秦国。秦见诸侯大军压境,亦起兵进至泾水以东进行迎战。五月四日,双方在麻隧(今陕西泾阳县北)展开激战,秦军大败,秦将成差及不更女父被俘。诸侯方面,曹宣公死于军中。秦军残部败退,晋及诸侯联军渡过泾河追击到侯丽(今陕西省礼泉县境),然后回师。秦经麻隧之败,数世不振,已不再构成晋西鄙的大患。

晋在麻隧胜秦以后,完成了“秦、狄、齐”三强服晋的部署,又转而全力制楚。晋厉公终于在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战中战胜了楚国,实现了晋景公重建霸业的愿望。

彭城之战

周简王十三年至十四年(公元前573年—前572),在晋悼公兴复霸业之战中,以晋军为首的诸侯军队收复宋邑彭城(今江苏徐州)的作战。

七年,晋、楚两国盟于宋都商丘西门之外,相约互不侵犯。但双方并未真正放弃争夺中原霸权的企图。十年夏,楚共王背弃盟约,发兵侵郑伐卫,使稍见缓和的中原局势再度吃紧。当时的战略形势大致为,齐、鲁、宋、卫从晋,而郑、陈、蔡从楚。十三年夏,郑乘晋新君悼公初立之机,发兵攻宋,兵至商丘西北城门曹门外。楚亦随即出兵北上会同郑军攻宋。楚、郑联军攻克宋邑朝郏(今河南永城西)后,在楚大夫子辛、郑大夫皇辰的率领下向末东都地区挺进,围攻宋邑城郜,继而连克幽丘(今江苏铜山东南)、彭城二邑。彭城是宋东部重邑,子辛欲将其作为楚日后进一步向北扩展势力的据点,遂将逃亡在楚的宋大夫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安置在彭城,并留下三百辆战车的兵力协助五大夫驻守该邑。同年秋,末平公命大夫老佐、华喜领兵东进,围攻彭城。经多日激战,老佐战死,彭城仍未克复。冬,楚共王为解彭城之围,遣大夫子重率军攻宋。宋平公向晋告急。此时,在晋悼公治理下的晋国,通过推行一系列新的军政措施,实力大增。致力于复兴晋国霸业的晋悼公听从主政卿士韩厥的建议,决定以此为复霸契机,于同年冬派晋军主力东进救宋。悼公自率一部兵力进驻晋东部的台谷邑(今山西晋城西南),作为后援。晋军主力在宋地靡角之谷(今江苏徐州附近)与入宋楚军相遇。新败于鄢陵的楚军(参见鄢陵之战)不敢与晋军作直接正面对抗,南撤回国。十四年春,晋悼公命大夫栾黡率军会同宋、鲁、卫、曹、莒、邾、滕、薛八国军队再度围攻彭城。鱼石、向为人等五大夫被迫投降。彭城复为宋所有。

平阴之战

周灵王十七年(公元前555),晋平公率晋、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联军在平阴(今山东平阴东北)重创齐军的作战。

周灵王十五年,晋悼公病逝,其子平公继位。素怀异志的齐国乘晋君初立之机,公然背弃中原联盟,与楚通使交好,并兴兵攻打鲁、卫、曹等中原盟国,意欲代晋称霸。十七年,为巩固中原联盟,维护霸业,晋平公亲自领兵出征。晋、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十一国军队会师于鲁济(即鲁界内济水,今山东境内)。齐灵公率军在平阴组织防御,并在平阴附近之防门挖壕筑墙以坚守。诸侯联军兵分两路,以主力攻打平阴之齐军,余部经鲁、莒国境,越沂蒙山奔袭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北)。联军主力在防门展开攻坚战。齐守军死伤甚众。为迷惑齐军,联军又在平阴南面山泽险要之处虚张旗帜为阵,用战车拖柴扬尘,似大军驰骋。齐灵公见状大惊,遂乘夜率军逃遁。联军入平阴,俘齐军殿后将领殖绰、郭最。继而克京兹(今山东平阴东南)、邿(今山东平阴西南),围卢(今山东平阴东北),主力进抵临淄城下,与先遣之军会合,将齐都团团包围,火攻其四面城门。齐灵公欲退逃邮棠(今山东平度东南),被太子和诸臣劝阻。联军穷追溃逃的齐军,东至潍水,南及沂水。此时,楚兴兵攻郑,藉以救齐。晋平公恐腹背受敌,遂于次年春与诸侯会盟于督扬(今山东长清东北)后撤军。

楚郧蒲骚之战

周桓王十九年(公元前701),楚大夫斗廉率军在蒲骚(今湖北应城西北)击败郧军的作战。

周桓王十九年,楚武王为向东方拓展势力,命莫敖(官职)屈瑕与贰(今湖北应山南)、轸(今湖北应城西)两国结盟。地处贰、轸之间的郧国(今湖北安陆境)为阻遏楚国势力东进,在其邑蒲骚集结兵力,准备联合随(今湖北随州)、绞(今湖北郧县西北)、州(今湖北洪湖东北)、蓼(今河南固始东北)之军攻楚,以破坏楚与贰、轸两国的盟会。屈瑕采纳斗廉的建议,率部分兵力驻于郊郢(今湖北钟祥),作好抗击五国军队的准备,另遣斗廉率精兵夜袭蒲骚,大败郧军。其余四国慑于楚军之威,不敢轻举妄动。楚遂完成与贰、轸两国结盟,将其势力推进至清发水(今郧水)流域。

七国攻郑之战

周简王十二年(公元前574),晋厉公及周大夫尹武公、单襄公率领以晋、齐、宋、卫、鲁、曹、邾联军进攻郑国(今河南中部)的作战。

周简王十一年,晋国军队在郑地鄢陵重创楚师(参见鄢陵之战)。其后,又乘胜率诸侯之师进攻追随于楚的郑、陈、蔡三国,被郑军袭败。十二年一月,郑大夫子驷领兵进攻晋国南部的虚、滑(均在今河南偃师境)二地。附晋的卫献公命大夫北宫括率军攻郑,以支援晋国。卫军入郑,进抵郑西南的高氏(今河南禹州西)后撤兵。五月,为防备晋与诸侯军队报复,郑成公以太子髡顽、大夫侯獳为质于楚,向楚求援。楚共王遂遣大夫公子成、公子寅率军北上戍郑。不久,为制服叛服无常的郑国,晋厉公与周使尹武公、单襄公会齐、宋、卫、鲁、曹、邾六国国君领兵攻入郑国,经郑西北部的戏童(今河南巩义东南)进至郑南部的曲洧(今河南扶沟西南)。楚令尹子重奉共王之命急率大军北上救郑,进抵曲洧东北的首止(又作首戴,今河南睢县东南),构成攻击诸侯军队后方,截断其退路之势。晋厉公鉴于诸侯军队劳师远出日久,士卒疲惫,遂仓促撤兵回国。冬,晋厉公与周大夫单襄公再会诸侯领兵围攻郑都新郑。楚大夫公子申奉命率军渡汝水北上救郑。诸侯军队无心恋战,撤兵回国。

齐桓公图霸中原之战

春秋前期,齐桓公为夺取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战争。

一度称雄中原的郑庄公逝世后,其霸业亦随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齐桓公。他重用具有改革思想的管仲等人,制定了富国强兵,尊王攘夷的图霸战略。齐根据其地近东海,土地肥沃更富渔盐之利的有利条件,在经济上施行“拥地衰征”,“通货积财”等发展农业、商业的政策,并“使民鬻之四方”,运盐至内陆各国.换回金属。用以制造兵器。同时还设立了允汁犯人缴纳金属及兵器赎罪的制度。政治上实行“叁其国而五其鄙,定民之后。成民之事”的政策,将国都地区,划为二十一乡(每乡二千家):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将鄙野之农民,划为五属(每属九万家),分级管理,并建立荐举及监督制度以加强统治。军事上实行“作内政而寓军令”的政策.规定士乡国人专服兵役,世代相传,以保障拥有充足、稳定及高质量的兵源。并将士乡按轨(五家)、里(五十家),连(二百家),乡(二千家)四级编组。军队与之合—,亦按伍、小戎,连、旅四级编组,每家出战士一人,一乡二千人为一旅,五旅组为一军,全国共三军。由于战士“世同居.少同游”,官兵彼此熟悉了解,所以“夜战其声相闻足以无乱,昼战其目相视足以相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凝聚力及战斗力。外交上实行“奉天子令令诸侯,内尊王室,外攘四夷”的政策,以适应当时王室衰微,列国互争,戎狄南侵,荆蛮北渐的局势。

桓公即位的次年(683)即灭谭,将齐西部疆域扩至济水流域。桓公五年(681),齐与对立的鲁国重新通好。齐桓公随后以平定宋内乱为由,召集鲁、宋,陈、蔡、邾等国之君在北杏会盟。同年,齐又以遂君未应召赴会为借口,出兵灭遂,完全控制了广大的济、汶地区。六年,齐攻宋时,除有陈、曹等小国参加,周王亦遣大夫率军助战;七年诸侯在鄄会盟时,与会的宋、郑、卫、陈之君均表示听命于桓公外,标志着周王及实力较强的中原诸侯均已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齐国的霸权与控制范围,齐桓公曾四度发兵击退山戎、赤狄等异族军队,“援燕,救邢、存卫之举,使介威望大增。周惠王于十年(667),惠王遣卿士召伯廖赴齐,赐封桓公为伯侯,正式确认为诸侯领袖。此时,楚国正力图向中原发展,并连年发兵攻打附齐的郑国。为此,齐桓公于周惠王二十一年(656)率八国联军击蔡、攻楚。桓公发动战争的目的在于争霸。而指导思想却是注重“兼弱”与“胜一而百服”,所以虽对弱小国家无情兼并,而对中等国家则力求慎战、少战,对实力强大之国,更尽可能避免决战。因此,当诸侯联军与楚军相遇后,齐桓公仅争取使楚在名义上稍有让步.即以召陵结盟结束战争危机。为加强对动摇于齐、楚之间的郑同的控制,齐曾两次攻郑。齐桓公三十五年(651),桓公召巢葵丘之会时,中原主要国家鲁、郑、卫、宋,许,曹及王室宰周公皆来参加。齐桓公三十七年,戎军攻周时,竟需桓派管仲调解。至此,齐桓公的霸业达于顶峰。周襄王十年(643),恒公病逝,群子争立,齐国内乱。齐桓公所创霸业亦随之结束。

共1条回答
  • 2016-11-16 11:38:40

    热心老师

    晋卿争权之战周敬王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497年—前496年),晋国卿族之间于国内(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带)进行的争权夺利的作战。春秋中期以后,晋国公室衰微,政权下移。赵、韩、魏、知、范及中行氏六卿主政,屡为把持权力而起争端。晋定公十五年(周敬王二十三年)六月,赵氏发生内讧,宗主赵鞅囚禁同族赵午,随后杀之。赵午之子赵稷与家臣涉宾据其封邑邯郸(今河北邯郸)反叛。赵鞅派司马籍秦率军围攻邯郸。七月,与赵午有姻亲关系的范吉射(士吉射)、荀寅(中行寅)二卿士攻打赵鞅。赵鞅战败,退守其封邑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范氏、中行氏遂围攻晋阳。十一月,韩简子(不信)、魏襄子(曼多)、知文子(荀跞)奉晋定公之命起兵,攻范氏、中行氏。二氏兵败,荀寅、范吉射逃奔朝歌(今河南淇县)。十二月,赵鞅自晋阳入晋都新田(今山西侯马西),与定公及韩氏、魏氏结盟。次年春,赵氏又与知氏结盟。夏,晋军围朝歌。二氏族党率狄族军袭新田。晋军释朝歌之围救援新田,狄军败走。随后,晋军败范氏、中行氏军于潞(今山西潞城东北),再败范氏军和前来支援的郑军于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赵、韩、魏、知四氏与中行及范氏因争权而引起的内战,暂时停止。晋卫郑等攻宋之战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晋、卫、郑三国及伊洛、陆浑、蛮氏之戎的联军进攻宋国(今河南东部一带)的作战。周定王十九年(前588年)、二十年,位于中原腹地的郑国连续两次发兵侵占其东南邻国许国(今河南许昌东)的土地。当时,郑、许两国均依附于楚国。故许灵公率先赴楚,状告郑伯,并在楚共王面前与郑悼公争讼获胜。恼羞成怒的郑悼公归国后,决定投靠楚之宿敌晋国,派郑公子偃赴晋求和。晋景公即遣大夫赵同与郑悼公在晋地垂棘(今山西潞城北)举行盟会,两国正式媾和。冬,致力于重振昔日霸业的晋景公因郑归顺晋,遂召集齐、鲁、宋、郑、卫、曹、邾、杞八国国君在郑邑虫牢(今河南封丘北)盟会,借以维持晋在争霸中的地位。会后不久,晋景公欲再会渚侯,遂遣使通告宋、郑等国。当时,晋、楚两强势均力敌。宋共公深恐诸侯再度会盟会激怒楚国,祸及宋国,遂以内乱为由,回绝了晋国的邀请。晋景公对宋此举极为恼火,遂于次年(即周简王元年)春,命大夫伯宗、夏阳说领兵会同卫、郑两国及伊洛、陆浑、蛮氏之戎的军队进攻宋国。联军入末后,遭到宋军顽强抵抗,无功而返。晋文公图霸中原之战周襄王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公元前636—前632年),在晋楚争霸战争中,晋文公为夺取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战争。春秋中期,齐桓公死后,齐国因内乱失去继续称霸的实力。中原诸侯亦随之陷入群龙无首之境。实力强大的楚国乘机向黄河流域扩展势力,相继控制了郑、陈、随、鲁、蔡、曹、卫、许等中小诸侯国,并击败企图称霸的宋国,大有入主中原之势(参见《泓水之战)。当时,除楚国外,东方的齐国、西方的秦国和北方的晋国是几个实力较强的国家。但,齐已无争霸之力;而秦偏处西陲,方致力于向西拓展势力,无暇它顾。因此,只有晋国能担当起阻止楚国称霸中原的重任。晋历经晋武公父子的苦心经营,兼并了今山西中、南部诸国,扩充了实力,又占据了今陕、晋、豫之间的三角地带,从而走出封闭的地域,奠定丁参与中原政治、军事活动的基础。十七年,流亡在外19年.备尝险阻艰辛的晋公子重耳归国继位,结束了群公子争位的混乱局面(参见晋重耳争位之战)。晋文公任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先轸等人,确立了对内修明政治、富国强兵,对外尊崇王室、联络齐秦、抑制荆楚的争霸方针。为此,晋文公改变世卿制,设立由国君任命卿士的制度,广招贤能之上,削弱公族权力,开农田,兴水利,轻赋敛,奖农商,使晋出现厂“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十八年春,晋文公亲自领兵勤王,平定周王子带之乱(参见晋平周王子带之乱),使晋在诸侯中威望大增,并因此从周襄王那里得到具有战略意义的阳樊、温、原、攒茅四邑。同年秋,晋发兵南下助秦攻打楚之附庸鄀国,借以对秦表示友好,并诱导其南下抗楚,可谓一举两得。对于东方的齐国,因晋、齐之间有楚之与国卫国相隔,故仅可在政治上相互呼应。晋之迅速崛起,使宋国于十九年秋叛楚从晋,致使晋、楚两国在该地区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楚庄王于二十年冬亲率楚、郑、蔡、许等国联军围攻宋都商丘,企图征服宋国,进而定霸中原。宋成公遣使赴晋求援。晋文公听从大臣建议,决定以此为契机,打击楚国的势力,独霸中原。为此,晋文公将二军扩建为三军,选拔良将,积极备战。自二十一年初至同年四月,晋文公亲率晋军运用联齐、秦,和曹、卫的外交策略及避敌锋芒、诱其深入的后发制人战略,在城濮决战中重创楚军,取得争霸中原的决定性胜利(参见城濮之战)。五月,晋文公召集齐、宋、鲁、蔡、郑、卫、莒、陈等国之君在郑国践土邑(今河南原阳西南)举行盟会。周襄王亦亲莅践士劳师,册封晋文公为侯伯,统御诸侯。楚攻吴鸠兹衡山之战周灵王二年(公元前570年),楚令尹子重率军进攻吴国鸠兹(今安徽芜湖东南)、衡山(今安徽当涂东北)的作战。吴国是西周时周太王之子太伯、伯雍创建的小国。春秋中晚期,吴发展成为长江下游地区实力最强的国家。当时,中原北方的晋国与江汉流域强国楚国为争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正展开激烈的较量。为削弱楚国,周简王二年(前584年),晋景公遣逃亡在晋的楚大夫申公巫臣赴吴,游说吴王寿梦联晋抗楚,并传授吴军使用战车及排兵布阵之法。晋之建议与吴王西向夺取楚势力范围的企图不谋而合。此后,吴通过一连串的武力征讨,将原归附于楚的东方蛮夷纳入其控制之下。吴因此国力大增,并开始了与中原各国的密切交往。周灵王二年春,为遏制吴势力西进,楚共王遣令尹子重率精兵东进攻吴,取其西部鸠兹邑,进至衡山。随后,子重命大夫邓廖率精锐车兵300人、步兵3000人向吴纵深挺进。吴军设伏截击,大败邓廖军。邓廖被俘,其属下除车兵80人、步兵300人逃生外,余皆被歼。不久,吴发兵西进攻楚,进行报复,取楚东部重邑驾(今安徽无为境)。笠泽之战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在吴越争霸战争中,越军在笠泽(又作囿,今江苏吴江一带)击败吴军的一次著名江河进攻作战。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率军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勾践被迫请和,臣服于吴。此后,夫差恃胜而骄,急欲称霸中原,连年对外征战,对越不加戒备。勾践则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积聚力量,伺机灭吴。三十八年,勾践乘夫差率师北上与诸侯会盟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之机,发兵攻袭吴都吴。四十二年,越又乘吴连年天灾、兵疲民饥、军队分散的有利时机,再次举兵攻吴。三月,勾践率军5万进至笠泽江南岸。夫差闻讯,仓猝起兵至江北抵御。两军夹江对阵。越王勾践先从左、右两军中抽部分兵力为左、右句卒,于黄昏时进至上、下游五里处,夜半渡江,战鼓齐鸣,进行佯攻。夫差误认为越左、右两军渡江夹击吴军,慌忙命左右上、下两军迎战。勾践乘机率三军主力,偃旗息鼓,潜涉渡江,出其不意地向吴中军发起突然袭击。吴中军大乱败退。其上、下两军不及回救,亦随之溃逃。越军乘胜猛追,再战于没(今苏州南郊外),三战于郊&lt;今苏州城郊),均大获全胜。此后,吴国更加衰落,其霸业亦随之告终。令狐之战周襄王三十三年(公元前620年),在晋秦争霸战争中,晋卿士赵盾率军在令狐(今山西临猗西南)击败秦军的作战。周襄王三十二年,晋襄公亡。晋国卿士、大夫多主张废黜年幼的太子夷皋而另择新君。当时,襄公庶弟公子雍在秦为质。晋卿赵盾遂命大夫先蔑、士会赴秦迎立公子雍。后因襄公夫人穆嬴的一再请求,赵盾等改变初衷,于三十三年春拥立夷皋为君,即晋灵公。秦康公不知晋已另立新君,派兵护送公子雍返晋。赵盾闻讯,率军拦截,进至堇朋(今山西临猗东),稍事整顿后,在夜幕掩护下,悄然南进,对已进抵令狐的秦军、发起突袭。秦军无备,大败而归。晋军乘胜追击至刳首(令狐附近)方止。鲁堕三都之战周敬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98年),鲁军强行拆毁“三桓”私邑邱(今山东东平东)、费(今山东费县西北)、成(今山东宁阳东北)的作战。春秋中期以后,鲁政权不断下移,被称作“三桓”的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三族之家臣势力渐强,经常以下犯上,或以其控制之邑为据点发动叛乱。为防止家臣据“三桓”之私邑反叛,这年夏,鲁司寇孔丘建议定公拆毁“三桓”私邑邱、费、成。是时,“三桓”之家臣势大震主,故此议亦得到“三桓”的响应。叔孙氏首先率军拆毁邱邑。季孙氏欲毁费邑。费宰公山不狃与叔孙辄率众反叛,袭鲁都曲阜(今山东曲阜东),鲁定公出逃,躲进季孙氏之宫。鲁司寇孔丘命大夫申句须、乐颀率军反击叛军。费人溃退。鲁军乘胜追击,再败其于姑蔑(今山东泗水东)。公山不狃、叔孙辄逃往齐国,费邑遂毁。孟孙氏欲毁成邑,成宰公敛外父以成邑系边防重镇、宗室屏障为由极力劝阻。孟孙氏听从其议,遂不毁成邑。同年十二月,鲁定公率军围成,攻而未克。晋、秦麻隧之战从肴之战(公元前627年)至麻隧之战(公元前578年)五十年间,晋、秦两国不断冲突,大小十余战,影响较大的有公元前620年的“令狐(今山西临猗县南)之战”、公元前615年的“河曲(在今山西风陵渡附近)之战”、公元前594年的“辅氏(今陕西省大荔东)之战”等。这些战役,多是晋胜秦败,表现了晋在晋、秦斗争中始终居于上风地位。晋、秦麻隧之战发生在周简**年(公元前578年),是晋景公霸业的持续。晋自肴山战役以后,霸业受到秦、楚联盟的困扰,陷于对秦、楚两面作战的被动地位。所以,在灵、成二公时,霸业中衰,楚在中原占了支配地位。至晋景公时,采取了几项新的部署:其一,消灭赤狄,改善了晋国的战略地位;其二,在鞍之战(公元前589年)中战胜齐国,打破了齐楚联盟,逼迫齐国向晋靠拢;其三,派巫臣通吴,联吴制楚,在楚侧翼扶植它的心腹大患;其四,拆散秦、楚联盟,以便各个击破。其中,前三项部署,景公已经完成。中原战略形势已向有利于晋国方向发展。周简王四年(公元前582年)冬,晋景公主动释放楚国战俘钟仪,让他回国为晋通好。楚共王也派公子辰回报晋国,“请修好,结成”。次年春,晋又派大夫籴茷至楚回报公子辰之聘。一时,晋、楚之间出现了媾和的局面。但这年五月,晋景公忽然病故。不过,厉公继立后仍奉行和楚政策。周简王六年,宋大夫华元利用晋、楚两国的愿望,促成晋、楚两国的和议。次年五月,晋大夫士燮会楚大夫公子罢、许偃,在宋国西门之外结盟,形成了晋、楚间第一次和局。晋大夫郤至至楚,楚大夫公子罢至晋,互相聘问。晋、楚的和局,实质上是晋国拆散秦、楚联盟,实现各个击破战略的一部分。正当晋、楚两国间谋和的时候,晋厉公也对秦作出了和平试探。两君曾约定在令狐(今山西省临猗县西)相会。这年冬,晋厉公先至会所,而秦桓公不肯渡河,仅派大夫史颗到河东与晋侯结盟。晋也只好派大夫郤犨到河西同秦伯结盟。秦国对这次结盟并无诚意,归国后秦桓公即背叛了令狐之盟,并联络楚国和狄人共谋伐晋。楚共王拒绝了秦的要求,并向晋国通报了情况。晋见秦、楚联盟有了裂痕,立刻抓住时机,专力西向对付秦与白狄。晋、秦麻隧之战就在这个背景下爆发了。周简王七年秋,秦人约白狄攻击晋国,晋在交刚击败白狄。次年,晋厉公即一面派使者征集诸侯军队,准备伐秦;一面在四月五日派吕相(即魏相)赴秦,宣布与秦断绝关系。其说辞是迄今所见春秋史上最长的一篇外交文告,也是一篇讨秦檄文。该文文笔犀利,语言生动,它历数晋、秦两国之间数十年的积怨,把责任全推到秦国一边,把秦国描绘成三心二意、背信弃德的国家。在政治上,它起到了动员诸侯参与伐秦的作用,也使楚国失去联秦、救秦的理由。这篇文告充分显示了晋国君臣在政治与外交斗争中的高超智慧。五月,晋厉公率晋军并齐、鲁、宋、卫、郑、曹、邾、滕八国联军直压秦境,拉开了麻隧之战的序幕。 晋厉公亲统晋国四军:中军将栾书,中军佐荀庚。上军将士燮,上军佐郤锜。下军将韩厥,下军佐荀罃。新军将赵旃,新军佐郤至。郤毅为厉公驾驭战车,栾针做车右。加上齐、鲁、宋、郑、卫等八国联军,组成强大兵团,直抵秦国。秦见诸侯大军压境,亦起兵进至泾水以东进行迎战。五月四日,双方在麻隧(今陕西泾阳县北)展开激战,秦军大败,秦将成差及不更女父被俘。诸侯方面,曹宣公死于军中。秦军残部败退,晋及诸侯联军渡过泾河追击到侯丽(今陕西省礼泉县境),然后回师。秦经麻隧之败,数世不振,已不再构成晋西鄙的大患。晋在麻隧胜秦以后,完成了“秦、狄、齐”三强服晋的部署,又转而全力制楚。晋厉公终于在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战中战胜了楚国,实现了晋景公重建霸业的愿望。彭城之战周简王十三年至十四年(公元前573年—前572年),在晋悼公兴复霸业之战中,以晋军为首的诸侯军队收复宋邑彭城(今江苏徐州)的作战。七年,晋、楚两国盟于宋都商丘西门之外,相约互不侵犯。但双方并未真正放弃争夺中原霸权的企图。十年夏,楚共王背弃盟约,发兵侵郑伐卫,使稍见缓和的中原局势再度吃紧。当时的战略形势大致为,齐、鲁、宋、卫从晋,而郑、陈、蔡从楚。十三年夏,郑乘晋新君悼公初立之机,发兵攻宋,兵至商丘西北城门曹门外。楚亦随即出兵北上会同郑军攻宋。楚、郑联军攻克宋邑朝郏(今河南永城西)后,在楚大夫子辛、郑大夫皇辰的率领下向末东都地区挺进,围攻宋邑城郜,继而连克幽丘(今江苏铜山东南)、彭城二邑。彭城是宋东部重邑,子辛欲将其作为楚日后进一步向北扩展势力的据点,遂将逃亡在楚的宋大夫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安置在彭城,并留下三百辆战车的兵力协助五大夫驻守该邑。同年秋,末平公命大夫老佐、华喜领兵东进,围攻彭城。经多日激战,老佐战死,彭城仍未克复。冬,楚共王为解彭城之围,遣大夫子重率军攻宋。宋平公向晋告急。此时,在晋悼公治理下的晋国,通过推行一系列新的军政措施,实力大增。致力于复兴晋国霸业的晋悼公听从主政卿士韩厥的建议,决定以此为复霸契机,于同年冬派晋军主力东进救宋。悼公自率一部兵力进驻晋东部的台谷邑(今山西晋城西南),作为后援。晋军主力在宋地靡角之谷(今江苏徐州附近)与入宋楚军相遇。新败于鄢陵的楚军(参见鄢陵之战)不敢与晋军作直接正面对抗,南撤回国。十四年春,晋悼公命大夫栾黡率军会同宋、鲁、卫、曹、莒、邾、滕、薛八国军队再度围攻彭城。鱼石、向为人等五大夫被迫投降。彭城复为宋所有。平阴之战周灵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晋平公率晋、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联军在平阴(今山东平阴东北)重创齐军的作战。周灵王十五年,晋悼公病逝,其子平公继位。素怀异志的齐国乘晋君初立之机,公然背弃中原联盟,与楚通使交好,并兴兵攻打鲁、卫、曹等中原盟国,意欲代晋称霸。十七年,为巩固中原联盟,维护霸业,晋平公亲自领兵出征。晋、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十一国军队会师于鲁济(即鲁界内济水,今山东境内)。齐灵公率军在平阴组织防御,并在平阴附近之防门挖壕筑墙以坚守。诸侯联军兵分两路,以主力攻打平阴之齐军,余部经鲁、莒国境,越沂蒙山奔袭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北)。联军主力在防门展开攻坚战。齐守军死伤甚众。为迷惑齐军,联军又在平阴南面山泽险要之处虚张旗帜为阵,用战车拖柴扬尘,似大军驰骋。齐灵公见状大惊,遂乘夜率军逃遁。联军入平阴,俘齐军殿后将领殖绰、郭最。继而克京兹(今山东平阴东南)、邿(今山东平阴西南),围卢(今山东平阴东北),主力进抵临淄城下,与先遣之军会合,将齐都团团包围,火攻其四面城门。齐灵公欲退逃邮棠(今山东平度东南),被太子和诸臣劝阻。联军穷追溃逃的齐军,东至潍水,南及沂水。此时,楚兴兵攻郑,藉以救齐。晋平公恐腹背受敌,遂于次年春与诸侯会盟于督扬(今山东长清东北)后撤军。楚郧蒲骚之战周桓王十九年(公元前701年),楚大夫斗廉率军在蒲骚(今湖北应城西北)击败郧军的作战。周桓王十九年,楚武王为向东方拓展势力,命莫敖(官职)屈瑕与贰(今湖北应山南)、轸(今湖北应城西)两国结盟。地处贰、轸之间的郧国(今湖北安陆境)为阻遏楚国势力东进,在其邑蒲骚集结兵力,准备联合随(今湖北随州)、绞(今湖北郧县西北)、州(今湖北洪湖东北)、蓼(今河南固始东北)之军攻楚,以破坏楚与贰、轸两国的盟会。屈瑕采纳斗廉的建议,率部分兵力驻于郊郢(今湖北钟祥),作好抗击五国军队的准备,另遣斗廉率精兵夜袭蒲骚,大败郧军。其余四国慑于楚军之威,不敢轻举妄动。楚遂完成与贰、轸两国结盟,将其势力推进至清发水(今郧水)流域。七国攻郑之战周简王十二年(公元前574年),晋厉公及周大夫尹武公、单襄公率领以晋、齐、宋、卫、鲁、曹、邾联军进攻郑国(今河南中部)的作战。周简王十一年,晋国军队在郑地鄢陵重创楚师(参见鄢陵之战)。其后,又乘胜率诸侯之师进攻追随于楚的郑、陈、蔡三国,被郑军袭败。十二年一月,郑大夫子驷领兵进攻晋国南部的虚、滑(均在今河南偃师境)二地。附晋的卫献公命大夫北宫括率军攻郑,以支援晋国。卫军入郑,进抵郑西南的高氏(今河南禹州西)后撤兵。五月,为防备晋与诸侯军队报复,郑成公以太子髡顽、大夫侯獳为质于楚,向楚求援。楚共王遂遣大夫公子成、公子寅率军北上戍郑。不久,为制服叛服无常的郑国,晋厉公与周使尹武公、单襄公会齐、宋、卫、鲁、曹、邾六国国君领兵攻入郑国,经郑西北部的戏童(今河南巩义东南)进至郑南部的曲洧(今河南扶沟西南)。楚令尹子重奉共王之命急率大军北上救郑,进抵曲洧东北的首止(又作首戴,今河南睢县东南),构成攻击诸侯军队后方,截断其退路之势。晋厉公鉴于诸侯军队劳师远出日久,士卒疲惫,遂仓促撤兵回国。冬,晋厉公与周大夫单襄公再会诸侯领兵围攻郑都新郑。楚大夫公子申奉命率军渡汝水北上救郑。诸侯军队无心恋战,撤兵回国。齐桓公图霸中原之战春秋前期,齐桓公为夺取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战争。一度称雄中原的郑庄公逝世后,其霸业亦随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齐桓公。他重用具有改革思想的管仲等人,制定了富国强兵,尊王攘夷的图霸战略。齐根据其地近东海,土地肥沃更富渔盐之利的有利条件,在经济上施行“拥地衰征”,“通货积财”等发展农业、商业的政策,并“使民鬻之四方”,运盐至内陆各国.换回金属。用以制造兵器。同时还设立了允汁犯人缴纳金属及兵器赎罪的制度。政治上实行“叁其国而五其鄙,定民之后。成民之事”的政策,将国都地区,划为二十一乡(每乡二千家):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将鄙野之农民,划为五属(每属九万家),分级管理,并建立荐举及监督制度以加强统治。军事上实行“作内政而寓军令”的政策.规定士乡国人专服兵役,世代相传,以保障拥有充足、稳定及高质量的兵源。并将士乡按轨(五家)、里(五十家),连(二百家),乡(二千家)四级编组。军队与之合—,亦按伍、小戎,连、旅四级编组,每家出战士一人,一乡二千人为一旅,五旅组为一军,全国共三军。由于战士“世同居.少同游”,官兵彼此熟悉了解,所以“夜战其声相闻足以无乱,昼战其目相视足以相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凝聚力及战斗力。外交上实行“奉天子令令诸侯,内尊王室,外攘四夷”的政策,以适应当时王室衰微,列国互争,戎狄南侵,荆蛮北渐的局势。桓公即位的次年(前683年)即灭谭,将齐西部疆域扩至济水流域。桓公五年(前681年),齐与对立的鲁国重新通好。齐桓公随后以平定宋内乱为由,召集鲁、宋,陈、蔡、邾等国之君在北杏会盟。同年,齐又以遂君未应召赴会为借口,出兵灭遂,完全控制了广大的济、汶地区。六年,齐攻宋时,除有陈、曹等小国参加,周王亦遣大夫率军助战;七年诸侯在鄄会盟时,与会的宋、郑、卫、陈之君均表示听命于桓公外,标志着周王及实力较强的中原诸侯均已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齐国的霸权与控制范围,齐桓公曾四度发兵击退山戎、赤狄等异族军队,“援燕,救邢、存卫之举,使介威望大增。周惠王于十年(前667年),惠王遣卿士召伯廖赴齐,赐封桓公为伯侯,正式确认为诸侯领袖。此时,楚国正力图向中原发展,并连年发兵攻打附齐的郑国。为此,齐桓公于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率八国联军击蔡、攻楚。桓公发动战争的目的在于争霸。而指导思想却是注重“兼弱”与“胜一而百服”,所以虽对弱小国家无情兼并,而对中等国家则力求慎战、少战,对实力强大之国,更尽可能避免决战。因此,当诸侯联军与楚军相遇后,齐桓公仅争取使楚在名义上稍有让步.即以召陵结盟结束战争危机。为加强对动摇于齐、楚之间的郑同的控制,齐曾两次攻郑。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桓公召巢葵丘之会时,中原主要国家鲁、郑、卫、宋,许,曹及王室宰周公皆来参加。齐桓公三十七年,戎军攻周时,竟需桓派管仲调解。至此,齐桓公的霸业达于顶峰。周襄王十年(前643年),恒公病逝,群子争立,齐国内乱。齐桓公所创霸业亦随之结束。

常见问题

  • NO.1

    深圳学大教育辅导班的费用贵吗?

    到目前为止有很多在深圳地区上学的学生家长,对于学大教育辅导班的费用不是特别了解,也不知道收费贵不贵,其实学大教育的费用并不是很贵,一般收取的...

  • NO.2

    太原高中生从几个方面选择托管班?

    在太原这个城市上高中的学生都会想去上托管班来弥补自己课堂上的不足之处,但是却不知道应该从哪几个方面选择托管班,针对这个问题给大家做出了一些相...

  • NO.3

    上海高考秋季语文辅导怎么选择?

    上海地区有很多学生在高考这一年都会去上语文辅导班来提高成绩,但是部分家长却不知应该怎么选择秋季语文辅导班。大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选择高考秋季...

  • NO.4

    天津市高考加分项目有什么?

    每一个高考学生都想在高考的时候能够有加分项目,天津市的高考生也不例外,但是却对加分项目有什么不是很了解,一般情况下加分项目有以下几点:首先是...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咨询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